1947年的夏天,解放军的账房先生们扒拉着算盘珠子,算出了一组让人直嘬牙花子的数字。
华东野战军一年干掉了国民党66个正规团,晋察冀军区却只啃下32个团。
这差距,活像是两个做买卖的,一个赚得盆满钵满,一个赔得裤衩都不剩。
粟裕这个精明的账房先生可真是把算盘打得噼啪响。
看着国民党军整编后装备越来越好,他拍着大腿说:"这帮龟孙吃胖了,咱也得长点肉!"二话不说就把地方武装升格成正规军,愣是用4万人养出了6万战斗队。莱芜战役前夜,他突然改了主意,参谋们急得直跺脚:"首长,这临时变卦能行吗?"粟裕眯着眼睛笑得像只老狐狸:"怕啥?账算准了,包管让敌人喝一壶!"果然,5万国军稀里糊涂就钻进了包围圈,被包了饺子。
晋察冀那边可就惨喽。刚停战就急着裁军,22万部队咔嚓砍掉一半,野战军从9个纵队缩水到4个。李运昌后来提起这事就拍大腿:"裁得太狠了!这不是自断膀子吗?"结果大同战役打得那叫一个憋屈,战士们拿着步枪去啃城墙,活像是拿牙签撬保险箱。傅作义这个老狐狸趁机偷袭张家口,等指挥员们开完会研究明白,整座城早就让人包了圆子。
说起指挥打仗,粟裕那叫一个神机妙算。宿北战役前非得让参谋部做三套方案,参谋们背地里直嘀咕:"首长也太较真了。"结果真打起来,国军果然变了卦,华野立马按预案调整,打得敌人晕头转向。孟良崮围歼74师那仗更是绝了,五个纵队把张灵甫的王牌师围在山上下饺子,外围十个师的援军干瞪眼就是插不上手。张灵甫到死都没想明白:"这帮土八路咋就这么会算计?"
晋察冀的指挥员们可就差远了。傅作义的部队都摸到张家口城下了,他们还在那儿研究地图。侦察兵急得直跳脚:"首长,敌人到眼皮子底下了!"领导们还在那慢条斯理:"别急别急,情报还得再核实核实。"等他们核实清楚,黄花菜都凉了。聂荣臻后来开总结会时直叹气:"咱们啊,还是太嫩!"
战术打法上,华野简直把七十二变都玩遍了。七战七捷,场场套路不重样。一会儿声东击西,假装要打徐州,扭头就把宿迁给端了;一会儿又玩挖心战术,专挑74师这样的硬骨头啃。张灵甫被围在孟良崮上时还纳闷呢:"这么多部队,华野咋就盯上我了?"晋察冀那边可好,就知道抡着膀子硬冲。战士们私下嘀咕:"首长们打仗咋跟莽汉砸门似的?"大同战役伤亡惨重,聂荣臻痛心疾首:"咱们这打法,跟拿脑袋撞墙有啥区别?"
这仗打下来,明眼人都看出来了。粟裕带兵就像个精明的买卖人,知道怎么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。地方武装升级这招就妙得很,既省了粮饷又壮大了队伍。打起仗来更是把算盘珠子拨得哗哗响,敌人往东他往西,总能逮着空子咬下一块肉来。晋察冀那边可好,裁军裁得伤了元气,打起仗来又死脑筋,可不就吃了大亏?
要说这打仗啊,跟做买卖还真是一个理儿。粟裕就像个会来事的掌柜的,知道啥时候该囤货,啥时候该甩卖。晋察冀那边活像个不会算账的东家,该花钱的时候抠门,该止损的时候又犹豫。等到算总账的时候,一个赚得盆满钵满,一个赔得底儿掉。这差距,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看看人家华野打仗,那叫一个干净利索。孟良崮战役围住74师,就像包饺子似的,皮儿是五个纵队,馅儿是张灵甫的精锐。外围十个师的援军急得跳脚,可就是插不进手。这仗打完,蒋介石的心尖子部队就少了一大块。反观晋察冀,大同城里国民党军守着城墙耍赖皮,他们就只知道硬冲,结果碰得头破血流。傅作义趁机从背后捅刀子,张家口说丢就丢了。
现在回头想想,粟裕这套打法,搁现在都不过时。知道把资源用在刀刃上,懂得随机应变,这不就是现代管理学的精髓吗?晋察冀那边倒是给后人提了个醒:该花的钱不能省,该决断的时候不能拖。打仗是这样,做买卖是这样,过日子也是这样。不过说来说去,还是粟裕这个"铁算盘"最厉害,愣是用小米加步枪,把美式装备的国军打得找不着北。
本文就是要把社会正能量给宣扬起来,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给倡导出来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,就联系我们,我们会立刻进行删除或者修改。
